大明开国首封的六位公爵中排名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到洪武二十三年时,已经是七十七岁的高龄了。
而就在李善长即将走完他人生路的时候,朱元璋却将他和家族的七十余口人满门抄斩。
这是为什么呢?李善长是亳州定远人,在执政十四年,朱元璋脱离郭子兴带着徐达等二十四将南下定远独立发展的时候,李善长成为了第一个投奔朱元璋的文人。
虽然在此后的几年间,朱元璋先后又招揽了朱升宋濂刘基叶琛和张毅等名士,而且这些人的能力和才华与李善长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朱元璋最为信任的还是那个被史书评价为少读书,有志气的李善长。
换句话说,由于李善长的先入为主,所以他在大明文臣的范畴内,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无人替代,而这也是李善长能够在大明开国六公爵中排名第一的原因,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几乎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李善长居然排在了徐达之前,成为了开国六公爵之首。
朱元璋对此的解释是,擅长虽无悍马牢燃食阵酒,几军时功甚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善长虽然没有冲锋陷阵的战功,但是跟随我很久为大军征战筹备军需功劳很大。
在给李善长的封杀诏书里面,朱元璋将李擅长比作成萧何,全篇满是溢美之词。
实事求是的讲,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
因为李善长虽然不像徐达那样真刀真枪的帮朱元璋攻城略地,也不像刘伯温那样用惊天纬地之才替朱元璋出谋划策,但是李善长调度军需安抚百姓推荐人才离定法度,为朱元璋打后方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表彰李善长的功劳。朱元璋之所以将他放在开国六公爵之首,其实还有着很深的用意。
因为开国六公爵除了李善长之外,其余五人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裕全是武将。
朱元璋,这是在告诉大家,达天下要靠武将而治,天下却要靠文臣了,把文臣李善长放在第一位来压制功高震主的大将们。
朱元璋的这一招,御下之术可谓是十分的高明。就这样,黎善长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
元勋之首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李善长与徐达的丞相位置进行了调换。
李善长身为了左丞相成为了百官之首,而徐达则降为了右丞相,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喜欢拿李善长来和刘伯温做比较,想要向两人分出一个高低来,其实就对军事形势的理解而言,刘伯温明显要比李善长高出一个层次,但是就政治才能而言,李善长却是要远远的胜过。
刘伯温大明开过以后,官制礼仪律法和封赏等等制度,全部都是由李善长来制定落实,充分证明了他超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李善长虽然政治才能高超,而且表面上为人也十分宽和,但其实他的内心却十分刻薄,谁得罪了,他必定没有好果子吃。
有一次,刘伯温和李善长争论一则法令的对错。李善长情急之下,出言责骂了刘伯温。
刘伯温竟然被李善长吓得不自安,要告老还乡。由此可见,林善长虽然有萧何之功,但是和萧何的品格相差太远,而李善长人格中的阴暗面,也最终造上了他的悲剧结局。
洪武十三年,胡卫邕案爆发,株连被杀者多达三万余人,胡卫庸也是亳州定远人。
他是李善长的老乡。当初正是李善长将胡惟庸举荐给了朱元璋,而且胡惟庸后来还和李善长结为了姻勤。
胡卫英案爆发以后,朱元璋念及李善长的功劳,不仅没有牵连追究。
李善长甚至还把告老还乡的李善长找回京城,让他重新处理御史。
他的事务到胡英万爆发五年以后的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英案有关联。
朱元璋还是看在了李善上的面子上,并没有诛杀李存义父子,而是将他们流放到了崇明岛。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在死后,居然没有向朱元璋。
谢恩。而李善长这种无声的对抗,让朱元璋开始对他心生不满,到洪武。
二十三年时,李善长已经是七十七岁的高林垂垂老矣了。
就在这一年,在朱元璋预旨将一批罪犯流放边疆时,李善长却突然上书三番五次的请求。
朱元璋释放其中一个叫丁兵的犯人李善长的这个反常的举动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他觉得这个叫丁兵的人一定有什么问题?于是朱元璋立即派人对丁兵详加审问。
而丁斌扛不住刑讯,找认了胡惟庸在谋反之前曾经让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来劝李善长加入。
不过,李善长并没有答应,胡惟庸对此不死心,又派杨文玉去劝说李善长并承诺事成之后,会把淮西之地分给李善长,而李善长对此仍旧没有答应。
胡惟庸最终亲自出马,劝说李善长李善长再次模棱两可的说道,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再好自为之吧。
看到丁兵的审讯,结果以后,朱元璋顿时怒火中烧。原来胡惟庸谋反一事,黎善长从一开始就知情,但他却并没有上报,而知情,不报就是不忠。
黎善长的知情不报,明显触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线。所以他的悲剧也就注定无法避免。
很快,朱元璋就以谋逆罪,将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和他的妻女子侄等七十余口,家人全部诛杀。
大明。开国元勋第一人,韩国公李擅长就这样倒在了他性格的阴暗面和朱元璋的猜忌之下,并没有能得到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