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三年以后爆发的胡悠案,宋濂的孙子宋慎被牵涉,其中,按照大明律法作为谋逆案的从犯全家都要受到株连。
于是,宋濂被从家乡抓回京城,判处了死刑。在太子朱彪和马皇后等人的求情下,宋濂最终被改为流放。
四川茂州洪武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年迈多病的宋濂在前往茂州的途中,走到夔州时,不幸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二岁。
值得一提的是,宋濂在去世的时候,联手振作保持着一名读书人的庄重仪态。
徽州知士叶已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洪治九年。
在四川巡抚马骏的申诉下,明孝宗朱佑称,夏诏恢复了宋濂的官职。
明武宗正德年间,朱护照为宋濂追赠谥号文献,宋濂七个月早产而生,很幸运的存活了下来,并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儒。
宋濂不仅学识渊博,他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不过命运却没有给宋濂一个完美的结局。永宋年的学生方小如的话,就是工资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工值一身。
那么宋濂晚年之祸,真的是因为孙子是爱胡,惟庸这么简单吗?
其实如果只是因为宋濂的孙子宋慎卷进了胡惟庸案,那么朱元璋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放过他。
胡惟庸案发以后,先后有数万人受到牵连,而宋慎担任的不过是殿廷夷利斯续班一职,属于是不入流的低级官员。
明史中,对于宋慎参与胡惟庸谋逆也是语焉不详,而且在胡幽万爆发时,宋濂已经志世还乡三年了。
宋濂和李善长刘伯温等人都不一样,他既不属于淮西一党,也不属于浙东一党。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对这样一位边缘人物丝毫不念旧情呢?这其中是否另有隐情呢?
其实宋濂的悲剧在于他追随朱元璋十多年,却始终没有弄明白犯军如伴虎这个道理。
朱元璋可被他赞许。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元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理念。
宋濂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人,他主张以仁政治国而朱元璋则是要重点治国,重点治理这种理念上的对立是无法调和的。
因此,宋濂在朝期间,曾经多次和朱元璋发生争执。于是到宋濂在朝的后期,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就逐渐发生了转变。
只不过宋濂没有觉察罢了。宋联作为太子朱标的老师,他将仁政思想全都灌输给了朱标。
太子宽仁忠厚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当朱彪和朱元璋发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朱元璋毫无疑问,会把矛头对准太子的老师宋濂,所以朱元璋对宋濂逐渐失去了好感,甚至是心生厌烦时,正因如此,宋濂在洪武十年提出致士还乡时,朱元璋毫不犹豫的就马上批准了。
而在临别朱元璋给宋濂送行的时候,他还送给宋濂一句,颇有深意的诗,白下开尊化,别离知君。
此后,既应惜朱元璋的意思是暗示宋濂在支持以后要远离朝廷。
然而,宋濂显然是没有理解他,甚至回赠了一句沉参,愿坐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请求。
朱元璋允许他每年回京觐见一次。此后,宋濂的确也每年都回京小筑和太子朱彪之间也保持着密切的通信往来,继续给朱彪灌输儒家治国理念。
所以宋濂晚年之祸的根源就在于他无视了朱元璋纪英惜的忠告,身退而不休,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与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