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2024 年 9 月 20 日

大明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_继承皇位和削藩失败的原因__下

除了齐皇二人之外,朱永文组建的执政团队中,还有那个大名鼎鼎的方孝孺。
这三个人的特征很明显,他们都是南方人,都是受儒家经典熏陶的饱学知识,都没有丰富的执政经验,都没有在重要岗位长期任职过,但却在朱允文一上台就参与到了核心国策的制定中去。
那么朱允文为什么会组建?这样一个执政团队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和朱允文都是同一类的,拥有共同的文化特性,秉持相同的儒家思想,而类似的官员朱永文还提拔了一大批这批人政治资历浅,底子干净,但却又冲击来符合朱允文政治变革的需求。
客观来说,这群人是可敬可爱的,但同样也是幼稚与可笑的。
最典型的就是他们为朱允文提供的削藩策略,在正式宣判之前,有三条策略摆在了朱永文的面前,吏部官员高威给朱允文设计了一条,堪称是升级版的推恩令。
按照高威的设想,范王起兵靠的是兵马前粮,若是把藩王和子孙们分封在同一个地方,即便实行推恩,令藩王家族也很容易拧成一股绳,从而迅速募集到足够的战备物资,然后起兵造反。
所以高危在汉代推运令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藩王本籍回避制度,就是将藩王的后代们一律远远分封到外地,并且在救藩的时候允许带走藩王的一部分护卫和钱粮。
这样一来,既削弱了藩王们的实力,又给众藩王的封地里硬塞进去,许多远房亲戚时间一久,每一个藩王皇帝内就是各个直系犬牙交错,互相制衡。
一旦有藩王想要起兵造反,那么他首先就要把这些远房亲戚们全部都给笼络住,可想而知,这种操作的难度系数太大。
所以,藩王造反基本上也就无法实现不出两三代人。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就不复存在了。
高危这个升级版的吞云令不但稳妥,而且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然而,朱允文却并没有采纳,因为一方面他不愿意等两三代人那么久,他还要借着薛藩来达到吏威的目的。
另一方面,明朝的藩王与西汉的诸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明确规定,分封而不赐,土列绝而不黎民食禄而不治士。
换句话说,明代藩王无权干涉地方事务封地也随时可能变化。
手中的权力与汉代诸侯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所以朱允文错误的认为,这些藩王们既没有造反的资本,更没有造反的勇气。
既然可以速战速决。朱允文当然想让薛藩成为他树立威信的契机,而不是拖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解决。
于是,见效最快的直接削藩,就成为了朱允文的首选。
而作为朱允文的心腹,黄子诚和齐太自然,也就成为了第一批支持朱允文直接削藩的。
那么下一步就是考虑薛藩的具体操作了。虽然齐桓二人都支持薛藩,但在薛藩的顺序和方式上,两个人却产生了重大的意见,分歧。
在一众藩王里面,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上和三子晋王朱刚已经去世,阎王朱棣成为了年龄最长实力最强的藩王。
齐泰认为,要学藩就应该先学燕王,只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燕王,其他藩王不足为惧,而黄子成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建议。
他认为,燕王久居北平势大难图,若要学燕王朱棣最好先学周王朱宿,因为朱宿是朱棣的同母亲弟弟削掉了朱宿,就好比是剪掉了朱棣的手足。
换句话说,齐太和黄子成两个人都把目标对准了燕王朱棣只是黄子成怕朱棣难以对付。
所以,建议先学朱棣关系密切的竹宿。朱允文毕竟刚刚登基,立足未稳,他也觉得黄子成的办法更为稳妥,于是便采纳了黄子成的建议。
其实我们综合比较高位了,升级版穿云鹰形态的先强后弱和黄子成的先弱后强。
这三条区环策略高危之策可称为上策,不但稳妥,而且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齐太之策,可称为中策,不给朱棣准备的机会,一举将朱棣拿下成功率当然也很大。
黄子成的策略与其他两策相比,则属于下策,虽然操作好了也有成功的可能性,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先学其他办王无异,于是打草惊蛇,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和机会,再加上各种变数平生,所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朱允文恰恰选择了黄子成的策略。虽然这其中也有着他的想法和顾虑,但借用明史中的一句话,黄子成报谋国之忠而伐制胜之策。
他虽然不是奸臣,但却是个庸臣。朱允文采用这条下策,削番,将一件原本利国利民的事,硬生生的做成了暴政。
而朱永文本人更是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反观朱棣在竞难成功登基为例以后,他通过调动藩王的封地来削弱他们的势力。
即便有人告密,反王作乱,朱棣也是两次三番的下着斥责,直到舆论造的差不多了,才突然发力,把人拿下足地的血管才叫成序。
而朱永文的失败主要就来自于他的幼稚与不成熟,身为帝王,却缺乏治国的果敢与灵活,过于沉迷,儒家精益,导致形势过于理想化,但不论结果如何,朱允文上台以后,提升文人地位宽行省欲改变了洪武朝严酷肃杀的政治氛围,减轻地方赋税,恢复江南经济改革管制合并州县为大明政坛,也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其实,假如没有薛藩和静脉给朱允文一个慢慢成长和成熟的时间和机会。
他或许也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