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2024 年 9 月 20 日

不盲目拔高也不刻意贬低的解读明太祖朱元璋

对朱元璋的评价似乎一直都是两个极端,要么是一味的拔高吹捧,要么就是一味的无脑打压。
从我做明史开始,一会儿有人骂我是明吹一会儿有人骂我是明黑。
大概很多人忘了有一句话叫做人无完人。其实朱元璋也是如此,每一个人心中应该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
朱元璋。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我心中的朱元璋,朱元璋二十五岁参加红巾军四十一岁建立大名,用了十七年的时间,打败了天下群雄,从社会的最底层爬到了权力的最巅峰值。
此一点,朱元璋就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或者说的再绝对一些是我们今天所有的人全都望尘莫及的。
二十五岁之前的朱元璋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饥荒瘟疫和战乱随时都能够要了他的命。
二十五岁之后的朱元璋又一直在刀尖上跳舞厮杀,惊讶和阴谋也随时都能够要了他的命。
那么朱元璋是靠什么躲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坑呢?我认为是靠两个字变化,先是被迫变化,再是主动求变家破人亡的。
朱元璋去庙里当了小刑,童庙里也吃不饱饭了,就外出云游乞讨,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又被汤和的一封信打乱了平静到这为止,朱元璋都是被动在变,加入红巾军以后,朱元璋与生俱来的远见,让他开始主动在变。
最典型的就是他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自定门户这件事儿,也为朱元璋看出来了,他所在的这支红巾军没有前途,所以他要另起炉灶,自己夺一个未来。
朱元璋的主动求变让他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机会,招揽了一个又一个人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实力也在不断变化,从二十四个人变成了数百人,再变成数千人数万人。
当朱元璋成为一方诸侯与陈友谅和张士成分庭抗礼的时候,他麾下的兵马已经变成了数十万人,而这一切的实现,朱元璋只用了七年的时间,朱元璋身上最大的争议可能就是屠戮工程这件事儿了。
其实一直看我明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善终的大明开国功臣人数是远远多于被朱元璋杀掉的开国功臣的竹院大厦工程主要是集中在两个答案里面,一个是胡惟庸案。
另外一个就是蓝玉案。这两个大案之前,我都详细介绍过朱元璋发动胡威英案,其实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在洪五十三年,胡威万爆发的时候,开国功臣们并没有受到波及。
因为朱元璋这时主要的目标是废除丞相制而开国功臣受胡文庸牵连,整整大规模被杀,是因为十年以后,李善长案的爆发到这时,朱元璋发现很多曾经忠心耿耿,随他打天下的功臣,原来已经不再那么忠诚,所以朱元璋也就不再顾及当年的战友情分了。
至于来源,朱元璋的目的更是清晰明了,那就是清除骄兵悍将为皇太孙。
朱允文扫清障碍。然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两场大案之所以能够牵连如此之广,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朱元璋的猜忌。
而这也暴露了朱元璋人性本恶论的价值观。因为朱元璋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位置导致他必然会对所有人都产生防备的心理。
除了独杀功臣之外,朱元璋算不算是一个明君呢?我认为朱元璋当然是一个大大的明君。
其实,朱元璋真正牛叉的地方不光在于他人生的逆袭,更让人值得钦佩的是,他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却靠一己之力,制定完善了大明朝的整个制度框架,并且将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等等,所有的内容全部都放进了大明律之中。
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国运。其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部律法,因为大明律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从而保证国家能够自行运转。
所以后世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即便几十年不上朝,各部官员严重缺边,百姓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于商品经济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明面的制度框架之外,朱元璋为了保障,皇权立于不败之地,还创设了一个律法,不能约束,只听命于皇帝。
一个人的组织特务机构,不管是锦衣卫还是后来的东厂,西厂内刑厂都是一脉相承,能用律法解决的,就用律法律法解决不了的,就用特务。
于是,朝臣们在这双重的压制下,再也不是大明皇权的对手中,明一朝没有产生一个权臣。
不过,朱元璋虽然对待官员严苛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但是他对百姓却处处饱含仁爱之心。
因为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所以朱元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看重农业生产的皇帝,除了重视农桑之外,朱元璋还在养老助残公共医疗等方面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有那一套覆盖全国的民告官渠道体系大明朝百姓的诉求是可以直达天庭的。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整个大明朝的阶层构成,大致可以分为皇室阶层官僚地主阶层和平民百姓阶层,这三层与其他所有的朝代不同,大明朝的官僚地主是被打压和限制最为严重的。
这是因为朱元璋出生于平民,即便他做了皇帝内心深处,还是将自己置于广大平民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而官僚地主则被朱元璋本能的视为了敌人,于是,洪武一朝的国策,就成为了重点治国重点之力。
朱元璋对待官僚隶主是严苛的,但是对待百姓却是仁爱包容的。
在民族政策方面体现的尤为深刻。朱元璋建立大名以后,很多蒙古人和色牧人主动更衣姓氏,想以此来消除与汉人的差异。
朱元璋特意为此下诏,告诉各族人民,大家都是大明子民,他会一视同仁,只要是有才能的,不管出身于哪个民族都可以参加科举入室为官。
朱元璋在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的同时,还鼓励他们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和包容。
对比之下,后世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满清统治者靠着鼓励这些民族压迫其心中的自卑和狭隘暴露无遗。
朱元璋不仅对各民族包容,还鼓励各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尤其是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专门强调要两厢情愿。
可见,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有多么的人性化,而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世大清赤裸裸的民族隔离政策明确规定,满汉不准通婚,违者要受到严惩。
显而易见,朱元璋鼓励民族融合的政策,才是化解民族矛盾的正解和良法。
在朱元璋开明的民族政策下,民族的根基打的非常牢固。
无论是汉人蒙古人还是色目,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所有人都可以安心的生活,有才能的,也可以到朝廷为官。
朱元璋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对朱元璋的讨论,不论褒贬,都是一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解。
读明代思想家李直在叙藏书中评价朱元璋说,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
李直生活在明朝,他对朱元璋虽然有些刻意爬高,但应该也比较贴近。
当时的人对朱元璋的评价。在我看来,朱元璋血肉饱满,败憎分明,他的确猜忌铁血专制,但并不滥杀红五四大案。
中空印案和国环案是为了整顿吏治杀的,都是贪官污吏和地主劣绅。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杀的更是大明勋贵和骄兵悍将滚滚,人头落地,但是百姓却没有丝毫的恐慌。
因为他们知道朱元璋针对的,并不是他们其实解读历史自身所处的立场,决定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比如站在大明勋贵和官僚地主的角度去看,朱元璋肯定会认为他兔死狗烹,冷血无情。
于是认为朱元璋是暴君,是屠夫的观点就出现了。然而,如果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去看,朱元璋又会发现朱元璋惩治权贵,主察贪官,收拾地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所以认为朱元璋是明君是圣主的观点,也出现了。
其实我们不管如何评价,朱元璋都不要用对错来攻击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可以多换位思考,或许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明太祖朱元璋。